济南档案数字化扫描服务电话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7-07 点击数:次
梅州档案数字化扫描服务电话
梅州档案数字化扫描服务电话5月21日16点更新:可规范转载
5月21日9点更新:
1.补充强调:刘校长说,“提高农村的,特别是贫困山区的教育水平,公费师范生毕业了必须当老师,如果不当老师可记入不良诚信记录里”,本题目和新闻、微博等均只截了后半句话,但前半句话却是在说农村教育资源。或许对于本题目而言,本文略有偏题,但是概括刘代表原意应是指,提高农村教育资源必须要公师任教。本文分析了公费师范生政策和农村教育资源两者为何关联,并且将重点放在了公费师范生履约能否帮助解决农村教育资源问题,以及其他解决农村教育资源问题的方式。
不是有关农村教育、教育公平、公师政策合理修改等与本文议题直接相关的评论(例如公师分数线,其他行业收入,甚至公师个别道德品行政治问题)请至相应讨论这些内容的回答去做评论。
2.非引战:不加任何修饰词,仅说“公费师范生”,一般是指国家公费师范生,即在部属师大实行的公费师范生。
以下为原:
先上结论:短期来看,应将公费师范生政策从六个部属师大“下放”到省属、市属师范院校;长期来看,保障与逐步提高中西部、农村等地区的教师待遇,吸引人才能够愿意去、愿意留在欠发达、“教育贫困”地区,才是解决公费师范生履约问题这个表面问题,以及教育不均衡加速这一实质问题的方式。
以下长文预警,阅读预计需要5-10分钟。
最近,全国人大代表、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花坪小学副校长刘发英表示,要提高农村的,特别是贫困山区的教育水平,公费师范生毕业了必须当老师,如果不当老师可记入不良诚信记录里。此外,她还建议要真正提高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工资待遇。此观点一经提出立马引发热议。“公费师范生不当老师记入诚信档案”这样的提案您赞同吗?正如这篇新闻报道所述,刘校长其实是想谈农村地区教育水平问题。教育不均衡正在加速应该在知乎上已经已经众所周知了。几十年前清华大学有多少农村学生,而今天又有多少?今天的农村大学生又有多少是真正意义上我们认为的农村学生
刘校长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是“强制”公费师范生履约,不履约给出惩罚。在此我想对公费师范生与教育资源均衡两个问题尝试进行一些探讨。
公费师范生是什么?为何公费师范生会和教育资源均衡问题联系起来?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公费师范生的由来:
2007年秋季入学的新生起,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2018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改进完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将“免费师范生”改称为“公费师范生”,履约任教服务期调整为6年。公费师范生原称“免费师范生”,是在六个部属师范大学实行的一项政策,是想用国家培养的方式,让部属师大的师范生能够去中西部、去农村等教育欠发达地区来均衡教育资源。
客观说,这项政策(曾经)在教育均衡上是起到一定作用的:
从2007年起,决定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截至2017年,已累计招收免费师范生10.1万人,在校就读3.1万人,毕业履约7万人,其中90%到中西部省份中小学任教,许多中西部地区中小学实现了接收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毕业生“零的突破”。公费师范生政策现在问题在哪?农村见不到公费师范生是因为不履约吗?
一言蔽之,与设置的初衷相反,部属师大的公费师范生现在“下不去”农村了。然而原因并不在于公费师范生不履约。
从2007年招收的届(他们在2011年毕业)开始,其实这个问题就开始“萌芽”了。尽管公费师范生确实被分配至“农村地区”,但是最多到了县级就不会再向下了,而在县中留教。某种角度说,从最开始就没有公费师范生去“真正”的农村任教。
然而在近些年公费师范生不履约的意向越来越大,公费师范生政策上对工作去向也在放宽。不愿去偏远地区,导致政策上现在公费师范生工作以“双选”为主,简言之只要有本事找到工作,在哪工作都行。早些年还规定要在本省市(比如某大市下代管县某学生如果在该大市市区找到工作就能工作),但其后很多地方进一步放宽:可以去省会、可以去沿海省市(这几乎彻底放开了)等。前几年我从师大毕业时候,几乎没听说有谁不在市区任教的。
然而既“好在”政策放宽了,本有不履约意向的公费师范生也最后能找个稍满意的工作来履约了;也“坏在”政策放宽了,现在农村更不可能招到公费师范生了。
至此,我们大致看到公费师范生与教育均衡问题的发展脉络:公费师范生政策是为了教育均衡而设立的,然而公费师范生从政策实行最开始就没有去“真正”的农村,而到现在,连县、县级市都没有留,几乎全部在大城市。
然而农村招不到公费师范生,仍然教育资源不平衡这个问题是公费师范生不履约吗?如我上文所述,首先从是不是角度说,本来就没有多少公费师范生不履约,有这种意向的很多,“声音”也很大,但是真正不履约的没有多少。第二,从头至尾,公费师范生到底去哪教书,主要都是政策决定的,最开始县教育局留住公费师范生不让“下去”;而今使用了“双选”方式,更不可能会有人去农村了。
农村“教育贫困”、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到底怎么解决
前文中,我的态度已经表达的比较明确了。首先我赞同刘校长关注农村教育资源问题,并且我认为现在教育资源不均衡正在加速,并且必须立刻就要做出举措,进行改变,已经到了不得不直面的时候。但是也如我上文分析,公费师范生不履约其一是伪命题:没多少真的不履约;其二,他履约了也去不了农村,其三,有了前两点,讨论入不入诚信档案问题已经不在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怎么解决农村教育资源问题,还能不能依托公费师范生这个既有的十多年政策做出点什么。
不说废话,直接说观点。
短期来看,公费师范生在六个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已经难以取得什么对农村有益的结果了。设立之初,毕业生就被县教育局“截胡”,现在政策更一步步妥协,妥协是无奈之举,也是必然之举。因为想要维持这个政策还能弄得下去必须调和矛盾,可是再继续不停打小补丁,而不追溯根本问题,这么下去只怕公师政策要成了“忒休斯之船”,永远解决不了农村教育资源问题。
但是我建议将公费师范生从部直属师范大学“下降”到省属、市属师范院校实行。尽管我一直尽力避开这方面的讨论,可是现实就是基本上部属师范大学的师范生是比较好找工作的,在我读师大的时候“双选”政策已经实行几年了,在老师同学眼中,如果你不是已经找了个好工作(很俗说 好工作就是大城市工作),而是等着教育局分配,说明你学的也太差了(不局限在学校成绩 是在说找工作时笔试面试这些)。可是反过来,一些师范院校的学生在中小学找个教职都难。对于真心想当老师又在刚毕业时候找工作困难的学生来说,去农村当几年老师或许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此,简单介绍公费师范生的“利好”再给公费师范生和其他学校定向培养区分:免学杂费、住宿费及可能还有的一些费,每月发放生活补贴(好多年前是600),毕业可以“双选”的前提下,还有分配兜底有编有岗(尽管自从有了“双选”,就没听说还有人要分配了),本科毕业保研教育硕士。平心而论,我觉得其实还是不错的。但这个不错也就只是暂时可以留住公费师范生的“人”(心有没有真的留住 不好说 哈哈),但我认为这对其他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应该是有不少吸引力的。
据我所知,省属,市属师范院校等也是有类似公费师范生的项目的,冠以农村计划之类名字。可是他们的补贴应该是明显少于公费师范生的,在未来升学方面也没有公费师范生直接保研教育硕士之类的政策。我建议国家不如把现在公费师范生的钱拿出来给他们,增加补贴,多招一些。也在政策上给他们更多倾斜,把现在的这种计划给“升级”成等同或足够接近公费师范生的政策。甚至就将现在的省属、市属师范院校学生直接纳入现有公费师范生体系也是可以的。
打个比方,今天部属师大的公费师范生可能从政策中得到了8寸的蛋糕,可是他们的非公师范同学,却可以毕业后自己拿到10寸蛋糕。省属市属的定向生从他们政策中可能得到了5寸蛋糕,可他们非定向同学却能毕业后自己拿到7寸蛋糕。与其这样谁都觉得自己少了一口,谁都没动力,不如直接把给部属师大的8寸蛋糕给省属市属师范院校。
其后,从长远来说,还是要解决农村教师待遇、人才待遇问题。吸引人能来,来了也要能留得住。如果中西部、农村等欠发达地区真的能吸引来好老师,培养出学生,又能让学生成为人才后以后也回到家乡,这就促进了一个良性循环。而这最开始,必须要国家和当地政府先下“本”能吸引留住学生。不然不管今天你是让公费师范生不履约就进诚信档案(如果他们真能去农村的话),还是明天让整个农村地区的人才如果辞职就进诚信档案都不好使,强扭的瓜不甜。
写在最后:期盼更多人能关注到当前农村教育资源问题,能激起一些对教育公平、农村教育发展的思考与讨论,并能有人在未来或多或少做出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这会是赋予本回答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人:左经理
联系电话:18003858285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南阳路寺坡路
网址:http://www.lysizhitang.com